ERP 的历史
· 1930年代 进入MIS 系统阶段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记录大量原始数据、支持查询、汇总等方面的工作。
· 1950年代 进入MRP阶段 (Material Require Planning) 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产品构成进行管理,借助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及系统对客户订单,在库物料,产品构成的管理能力,实现依据客户订单,按照产品结构清单展开并计算物料需求计划。实现减少库存,优化库存的管理目标。
· 1980年代 进入MRP II 阶段 (Manufacture Resource Planning) 在 MRP 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系统增加了对企业生产中心、加工工时、生产能力等方面的管理,以实现计算机进行生产和排产的功能,同时也将财务的功能囊括进来,在企业中形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闭环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已能动态监察到产、供、销的全部生产过程。
· 1990年代 ERP 阶段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进入 ERP 阶段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企业级的管理系统更为成熟,系统增加了包括财务预测、生产能力、调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功能。配合企业实现JIT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生产资源调度管理及辅助决策的功能。成为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及决策的平台工具。
· 2000年代 电子商务时代的 ERP Internet 技术的成熟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增加与客户或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和直接的数据交换的能力,从而强化了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发展的生存链,体现企业为达到生存竞争的供应链管理思想。ERP 系统相应实现这方面的功能,使决策者及业务部门实现跨企业的联合作战。
· 2010年代 云计算下的ERP 基于SaaS、iPaaS等云计算服务搭建的ERP平台越来越受到企业和消费者关注;ERP因其自身高度与企业业务融合的自身特殊性,低代码和零代码能快速将业务逻辑转化为实用功能,能大大的提高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效率和成本;但开放能力弱和业务逻辑安全等问题会随技术的不断完善而改善。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未找到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