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中体系的输出也是过程的输出,是各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顾客需要质量合格的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由“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提供,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承载着整个体系的输出,就好像一个制造性企业的输出是由生产制造过程承载一样,因此过程绩效指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衡量体系的有效性,如果广义地理解和应用体系,过程绩效指标或者目标管理过程完全能衡量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
从顾客角度来说,顾客投诉和反馈,交付绩效等指标就能衡量体系的有效性;从日常管理角度来说,报废率,合格率等能衡量体系的有效性;从公司经营角度来说,制造成本、人工成本(人工的投入和产出,以及加班的合理性等)、利润率、资产回报率、新开发顾客的销售比例、市场占有率等等能衡量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
过程绩效指标不仅仅是为了设置指标而设置指标,要能为公司的经营、管理等提供输入和支持。不管是公司的经营方针和年度指标、过程绩效指标、部门业绩考核、各个岗位的业绩考核等,这些都应在一套目标管理框架下进行管理。这些指标都是相互联系的,最终都是指向公司的经营和顾客的需求,都是为公司的经营和顾客的需求服务(顾客导向)。
指标需要设置合理,防止有漏洞,导致指标数据造假,数据剔除等现象,影响数据的准确性。比如报废率这个指标,如果指标定义的范围不包括调试品、试验品、供应商原因的不合格、以及其他理由等,那么如果公司内环境不好,或者有的管理者和员工素质不高,为了隐藏或回避责任,可能会把应该统计到报废率的不合格未统计到指标统计,导致数据统计失真,至于该不该纳入指标统计,谁去落实和确认?如何检查?所以从管理角度所有不合格都需要纳入到指标统计,至于是不是异常,是不是有改善空间,需要在不合格原因分析和分类上去管理。其他的指标比如设计变更次数的统计也是一个道理,既然是设变了,不管是什么原因的设变都需要统计到指标数据中,以体现真实的设计能力和风险。不管什么设变都是对公司有影响的,所以必须要掌握到设变的真实数据和真实情况,而且设变分类不应随便分类,比如从管理角度可以分为问题整改、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等(但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的前提都是未发生顾客抱怨和反馈)、以防止设变类型定义不清晰影响管理提升,甚至会因设变类型的定义和分类不合理导致问题被隐藏,但是设变原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分。
既然过程绩效指标是用来衡量和监控体系运行的,是用来为公司经营服务的,那就需要应用起来,要不然光统计指标数据,如果没有利用,那不就是浪费吗?如果指标实在不能利用,那就需要检讨一下指标设置的合理性,指标定义的合理性。让指标给经营服务,承接公司的经营指标;给管理服务,用于工作业绩评价;让指标能用来监控趋势、预警风险、过程管控、监控异常,以便管理提升。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未找到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